盒马换个活法

2025-08-21 光子星球 HaiPress

阿里2025财年年报披露时提到,2024年4月-2025年3月期间,盒马GMV超过750亿元,首次实现全年经调整EBITA转正。

8月7日,盒马十周年开放日上,盒马CEO严筱磊还补充了一个细节“盒马在过去一个财年里面,每个月都是盈利的。”

一位阿里人士告诉光子星球,“盒马经调整EBITA其实很早就可以摆脱亏损,如果不是当时频繁折腾,不至于拖到2025财年才实现全年转正,我们以前天马行空,以为线上电商做成了,就能做线下零售。”

去年3月,严筱磊出任盒马CEO,提出了重振军心、聚焦方向、实现常态化盈利三个方向性的调整。年末的内部信中,进一步聚焦到了盒马鲜生与盒马NB两个业态。到今年,盒马X会员店逐步关闭,仅剩的一家盒马X会员店上海森兰店将于8月31日停止营业后,整个盒马X会员店业态都将走入历史。

从四年试水八个业态,到第十个年头聚焦两个业态,盒马纠错的速度,似乎慢慢赶上了犯错的速度。当前端业态完成聚焦后,盒马把目光从山姆调转到了后端供应链,试图向SHEIN取经。

感知需求方面,SHEIN通过社媒数据和各种技术手段,在25天之内能感知到市场变化,远超其他时尚品牌。而盒马则将方法论转化为借助不断增加的盒马鲜生、盒马NB门店,以及线上渠道的流量,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取更准确的市场反馈。

整合供给方面,SHEIN靠着技术创新、数字化体系、培训机制,为供应链建立了一套标准化体系,以小单快返承接从需求侧所获取的风向。盒马则有模有样地建立起了三层供应链体系,并加速品牌OEM化,持续输出新品。

对标山姆,花钱买教训

迎来自己十周年的同时,也意味着盒马从以X会员店为代表的旧战略,切换到聚焦盒马鲜生、盒马NB店的新战略之中。

盒马对标山姆的起点是2020年10月,为了执行对标,还开了新业态盒马X会员店。

开设盒马X会员店有长短两个考量,短期为了承接特殊时期的囤货需求,长期来看,盒马自以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基数与规模已经可以升维,能够面向核心城市的中高产家庭,并顺此进入千元以上的客单价市场。

到2023年7月31日,盒马在上海、北京推出“移山价”,主打榴莲千层蛋糕等爆品,价格直接对标山姆。彼时,官方说法是缩短与国际零售巨头的差异。

对标过程中,无论是品牌心智,还是价格,盒马供应链与山姆的差距,乃至多业态下会员运营暴露出的种种问题,加之自身盈利下滑而难以为继。随着管理层的交接,最终不得不收缩战略,关闭X会员店。

事后来看,全盘对标山姆失败,对于盒马而言,实际上是花钱买教训。

一个典型案例是对标山姆大包装的过程中,盒马发现了国内消费者市场中,小包装更为盛行。这一发现,让盒马不得不改弦更张,不再盲目对标大规格、追求家庭单位的千元消费。

2024年下半年开始,“移山”的打法发生了变化,针对山姆大面向“中产家庭”定位的大包装,盒马在“移山”系列中推出了120个“山姆同款”的小包产品。

这一经验教训,在此后传导至了后续产品规格之上,例如当下烘焙与果汁类目中的新品上,盒马大多以小包为主。

小包最大的好处是,价格相对更低,能够让用户以低门槛的方式尝鲜。光子星球了解到,针对一些需要培育用户心智的新品,如今年采用HPP(超高压灭菌技术)技术的姜黄生姜汁,规格上对标英国MUJO时,采用了高浓度、小包装。

另一个好处是,小规格产品适用的场景更多,且用户使用的负担相对较轻。像热量较高的烘焙类产品,盒马推出了许多适合2-3人份的小包装,包括适配5-6人份的分享型包装,其目的是贴合下午茶,或者吃一半放冰箱等场景。

除大包转小包外,盒马在SKU的选择上,也放下了追求高客单价的执念。

光子星球了解到,盒马近两年对于既有产品并不执着于价格高低,而是基于供应链和消费趋势决定上新。例如今年主推的低GI主食产品中,其考量的两个要素,一个是还原度是否与传统非低GI主食口味无差,另一个便是价格是否合理。

“主食都是日常高频使用的,原本价格就相对比较低,今做成低GI之后,价格比原来贵两、三倍,会使消费者望而却步,不敢频繁使用。”一位盒马人士表示,国内对于低GI食品还需要时间建立认知,不适合追求高价。

当战略、战术上都不再对标山姆,而起于对标山姆的业态盒马X会员店便成了鸡肋。毕竟,单靠盒马NB与盒马鲜生已经能够覆盖到更多用户,而覆盖所谓家庭用户,或是高客单价产品,通过精选SKU,调整产品规格仍然可以实现。

或许是这个原因,盒马才会把注意力放在了分析用户决策,将需求传递到供给侧。在这种情况下,转而学习SHEIN,一方面将需求数据化,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,整合、梳理供应链。

“拜师”SHEIN

分析用户决策,是获取消费趋势的核心手段。

对于商超而言,了解消费趋势主要靠动销,用户买什么就是是一次数据反馈。而对于盒马而言,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,从社媒上获取用户反馈。盒马在8月主推的冷冻水果,其中一个重要动因便来自小红书上,年轻用户的需求表达。

SHEIN的成功因素很多,其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,一个是渗透到上游,乃至原材料,并将产品拆解为部件,模块化生产;另一个是借助各种手段,让供应链能够敏捷、低成本地适配消费趋势。盒马在过往历程中也曾有过上述动作,只是在业态收束后变得更为显著。

以烘焙为例,此前盒马主要向中游工厂延伸,从而形成贴牌代工的供应链体系。这种模式之下,品牌方与代工厂的之间的利益纽带是:品牌输出市场数据,提供采购资金,而代工厂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。

但代工厂并不能完全满足各种需求,特别是要求引入新的原料工艺上,上述模式不仅缺乏创新动能,也不具备供应弹性。

SHEIN则将服饰拆解为一个个通用部件,将之数据化后传递至背后的供应链之中,不仅把制衣厂纳入供应链,还会纳入拉链厂、印染厂,乃至原布厂商。

盒马最近推出的产品中,似乎也有类似动作。

烘焙大类是极为内卷的行业,此前盒马一直将精力投入到熟悉海外市场,并寻找国内供应商上。而现在,除了既有的工厂之外,还将一家原料生产商宜瑞安引入到供应链,并与之联合开发一种可食用的变性淀粉原料。这一原料可能会被用到盒马烘焙的面包、蛋糕、三明治、中式点心四个类目之中,逐步形成产业带创新。

延伸到原料侧,意味着盒马采购的身份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。此前,盒马采购的作用与传统采购类似,多为找货、研发,随着介入到生产与研发环节,采购也越来越偏重研发。

另一个学习SHEIN的动作是让供应链适配消费趋势。

盒马对标山姆时已意识到,缩小供应链的差距无法毕其功于一役,单靠OEM很难稳定、持续地输出差异化产品,因此在深度介入到产业链中时,也在供应关系上进一步深化。

尤其是今年盒马主推的低GI熟食类目中,我们能够看到一家为盒马提供低GI(指血糖生成指数低于55)食品的厂商开始了OEM BD化转型。所谓OEM BD化,指的是从单纯代工变为主动帮助品牌方开发市场、提供技术定制等服务,从而提升工厂的利润水平。

过去,推出这类新概念产品,技术性企业往往会聚焦于高端市场,原因在于,高端市场越来越愿意为健康付费,且企业也能依靠高毛利覆盖高昂的技术成本。而靠着OEM,这类新消费概念能够借助品牌力和线下门店网络迅速完成普及。

深度介入也让盒马的供应链体系变得更有弹性,使之可以应时,或是贴合场景出售。

水果类目大多为时令性,还有大量水果因成熟时缺乏卖相,或是需要保鲜才能确保口感,很难进入超市售卖。为了实现差异化,盒马将水果分为了三类,轻食线、后食线、延长货架线。

例如后食线的芭乐、释迦果、木瓜之类,在未成熟时,因果肉坚硬便于运输,且外观漂亮;成熟时外表很容易氧化变色,且一碰就坏,既不便于运输,也不便于陈列,难以在常规条件下售卖。针对这一特性,盒马采用了去皮冷冻的方法,既保证口感,也便于陈列。

SHEIN虽好,可供应链仍有品牌化需求

尽管盒马战略变得聚焦之后,需求和供给侧的效率都有明显提升,但仍然需要看到,学步SHEIN并非一劳永逸,甚至会和SHEIN一样,面临相同的困境。

SHEIN在快时尚领域可以大杀四方,而在跨出该领域,进入大标品时,其表现并不明朗。盒马货架上的SKU数量或许还没有SHEIN多,但涉及到的类目要比之多得多,这意味着盒马在供给侧的整合,要比SHEIN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。

在十周年开放日上,我们看到诸如低GI与HPP等新概念,针对不同类目上新有了更场景化的产品方案,这些从供给侧发起的差异化打法,将对门店的运营与管理提出新的挑战。

如果说十周年之前,兼顾不同业态透支了盒马有限的运营能力,那么如今SKU复杂、后端更加差异化,将耗费盒马的门店运营资源。

当盒马对供应商的差异化能力越是依赖,那么维系供应链则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
当人们不断夸耀SHEIN小单快返的供应链时,已有不少平台将目光锁定在了那些供应商们,毕竟养娃耗时费力,将之迁移到自己“家”来,要来得经济快捷。

有供应商提到,给盒马做OEM主要输出大流通产品,自己仍然不会放弃品牌化,会考虑在OEM品类之外,走差异化的高端路径。

而随着其他平台相继把注意力转移到供给侧,盒马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供应链,可能反倒成了“锦衣夜行”。

(责任编辑:zx0600)
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,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,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,请给我们留言。
      联系我们   SiteMap